德国之声:中国经济高速稳健发展 造成欧洲警醒思考对策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刘宛鑫博士接受DW专访

 

DW:回头看过去10年,您觉得“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成功的产业政策吗?

刘宛鑫: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很多,所以要分开来看。可是我先讲一个并不是它表列的目标,中国制造2025及其相关政策表明产业想要达到先进制造到哪个程度,这提高了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企业与产品的警觉性,对于中国的野心、发展的方向和愿景有一定程度的警觉。

在中国制造之前,甚至之后一、两年,欧洲很多人都还是觉得中国是一个生产低科技、高人工密集产品的国家,很多人没有去想到,中国其实生产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密集的产品,即便说它并不是处理所有的技术,可是并不是像以前只是生产衣服、玩具,它现在可以做越来越多科技密集的商品如成熟制程芯片与其他电子产品等,在欧美很多人忽略了中国其实在制造业是在往高科技发展且逐步推进的。但是中国制造2025年就很明确跟你讲,我要发展到这个点,所以西方国家就开始担心,去警觉到说我们应该也要做点什么事情,去正视中国的崛起,作为一个可能对于产业竞争上的威胁。

在此之后,西方国家包括美国跟欧盟开始努力更加积极地思考产业政策要怎么做。不然以前,尤其在德国,没有所谓的产业政策,最多就是去补助研究与开发,它给企业很多空间去决定要怎么发展,可是中国制造2025让它们仔细去想要怎么样建构产业,怎么去应对其它国家。

 

DW:虽然中国十年前就说了,但现在看来,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是领先了,欧洲就是落后。

刘宛鑫:欧洲就是一直在讨论,这就是问题,在德国和欧盟会讨论很久才会达到一个共识,会有一个政策出来,可是要达到共识做决定要花很久的时间。老实讲,即便欧洲很早开始正视这个中国带来对欧洲产业的可能挑战,大家还是看到企业是赚钱的,外企在中国很长时间是赚钱的,没有很大程度会去担心中国对我的安全有任何的威胁,而是觉得说这就是全球贸易和交流,大家都有赚钱,这是一个对大家都好的事情。现在要进一步去看中国对于经济安全,对于整个安全大方向和技术的自主性会不会造成什么的威胁,也就拖到现在才更加的进一步的去思考讨论政策应对方向。过去十年虽然说开始去思考,可是没有真的做什么事情。

 

DW:所以北京成功了?

刘宛鑫:以“中国制造2025”本身的目的来看,第一个重点是降低对进口的依赖、对外企的依赖, 这个是成功的。虽然还是有一些产业还是必须要依赖进口、依赖外企,但比例是下降的。尤其是在新冠之后,进口是下来的,当然进口下来不等于是减少对外企的依赖,因为有一大部分是要求外企进中国、本土化。但是外企本土化的同时,有很多的中国企业是起来的。有些德国的企业因为新冠期间没办法派工程师去处理机器的问题,给中国的企业、中国的机器抢进市场发展的可能性,所以第二个目标,降低对外企的依赖,也有达到一定的成功。第三个目标是要提高竞争力,这个是有一部分程度达到的,即便当中也是有很多资源配置低效率与市场失调与扭曲的问题。

C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