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青年學歷貶值:讀了大學沒賺更多、高中畢業就能勝任工作。藝術、人文、新聞與社會科學的學生,未來在求職路上可能真的要完蛋了。
無論是美國、加拿大還是英國,大學畢業生賺得比沒大學文憑群體多的「大學薪資紅利」,近年來已逐漸縮小。 而大學過度擴張,讓大量學習表現平庸的畢業生,進入職場後工作表現也不突出。資方意識到,大學畢業生與沒念大學的群體,工作能力好像也差不多,因此往後開缺時,會傾向聘用成本更低的非大學畢業生。
上大學、畢業後找份工作,就能財源穩定、安度餘生?這類觀點早已不適用於當前的台灣社會,然而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等西方世界。
據研究單位「牛津經濟」(Oxford Economics)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年齡介於22歲至27歲、擁有學士或更高學歷之群體,其失業率首度持續高於全美平均。
《經濟學人》對此示警美國大學生,別再妄想一畢業就能進入科技業、當工程師、當律師,或必能在綠色能源產業有一番作為,尤其人工智慧(AI)的興起,在一定的程度上,已改變這些產業的運行規則,畢業生面臨的挑戰將比過往更加嚴峻。
《經濟學人》更調侃美國主修藝術、人文、新聞與社會科學的學生人數持續增加,這些「前仆後繼、選錯科系」的大學生們,未來在求職路上可能真的要完蛋了。
舊金山聯準銀行(San Francisco Fed)透露,無論是美國、加拿大還是英國,大學畢業生賺得比沒大學文憑群體多的「大學薪資紅利」優勢,近年來已在逐漸縮小。
據該聯邦準備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美國大學畢業生的中位收入,比高中畢業生高出69%,但該紅利在去(2024)年已縮水至50%。